【第二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Day 1 :创新教育,我们是认真的!
几个月以来,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精心策划筹备,各会员单位、志愿者鼎力支持,第二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于2018年8月7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本次报名参会人数近300人,堪称火爆。
当日上午在北农酒店举行了开幕式、主题演讲、“均优杯”作文联赛颁奖等活动,下午全体人员来到北京日日新学堂,观摩体验了一系列创新研讨课,反响热烈。
接下来,且看小编一一和您分享。
1. 前奏篇
小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早早布置好会场、调试好设备
日日新会务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热情签到并分发与会资料
大会即将开始
报道组再次碰头,明确小组分工、工作流程及相关要求
2. 主题演讲及活动
上午的活动以主题演讲为主,几位大咖不光为大家奉上了一场场思想的盛宴,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干货。详细情况见以下报道:
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副理事长、成都先锋学校副校长,江湖人称“成都奥巴马、中国阿凡达”的崔涛老师,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后,宣布本次年会正式开幕。
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理事长、日日新学堂校长王晓峰(大车老师)致欢迎辞,原文如下:
把教育创新做起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和日日新学堂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欢迎大家来到北京欢聚在第二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
随着大家的到来,北京闷热的天气被一扫而光,北京以沁人的凉爽迎接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北京带来了清凉。
去年的这个时候,在成都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的年会,在这次会议上,几家从事教育创新的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这些学校是成都先锋学校、成都明睿书院、贵阳幸福学堂、深圳山之雨学校、大理猫猫果学校、温州雁山学堂、河南新乡得一书院、广州爱卡的米,以及北京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日日新学堂。
这届年会确定了交流会的章程,明确了交流会的宗旨和任务,选出了组织机构。
第一届交流会上,大家就所关心的很多教育创新的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的探讨,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交流会成立一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这一届交流会有正式与会者280多人参加,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和澳门地区。其中有校长、院长、教师、研究员、机构创始人,也有总经理、项目推广员、课程开发员,还有父母。他们或从事创新教育,或在体制内做研究、做老师也有教育,也有教育官员。
交流会的宗旨是:促进中国创新教育的多元发展、丰富中国教育的生存样态,凝聚教育创新力量,推动教育事业进步。
交流会的任务是:推动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员间资源共享、以及教师和学生流动,提高会员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交流会这个平台把全国、乃至世界做教育创新的人联络起来,组织起来,大家在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以便尽快地寻找到适合于中国的、更多的创新教育理和教育方法、教学体系,为中国的孩子为中国的未来能够贡献出我们的一些绵薄之力。
交流会有三个主题词,一个是平等,一个是交流,再有一个是和而不同。
平等就是大家在这个平台上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一个大的机构,还是一个微型学校,在这个平台上都是平等的。我们只服从于真理,而不是服从于实力和背景。
第二个是交流。我们提倡所有的人都发声,都发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风采,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的课程体系、自己的操作细节……
这里没有一个所谓的权威来指导你,教训你,我们希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三就是和而不同。有不同才有和,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尊重个性,尊重个体的价值,尊重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个人的不同的价值,我们希望交流会是一个探究真理的地方,是坦诚相待的地方,是和谐融洽的地方。我们没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理念,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是一个开放的、探索的、不断成长的一个有机生命体。
今天大家都在说创新,那么什么叫创新呢?以我的理解,我认为创新就是解决问题,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的问题。创新可以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想,全新的理论,全新的体系,也可以是解决你当下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解决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解决一位家长的焦虑问题,解决一个课堂上如何使孩子更好的理解、如何使孩子更好的操作这样的小问题都是创新。
真正的创新是符合人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的。这些年关于教育创新的思想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改变了我们许多固有的思想,交流会的责任就是把理念落实,落实到现实中,落实到教学中,把理想变成现实。我和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马志娟老师说,你们的Life峰会解决思想问题、理论问题,我们交流会解决实践问题。
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固然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创新的实践更加弥足珍贵,多么好的理念,多么好的思想和理论,如果不能付诸于实践,都是空中楼阁,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以我短短的12年来的经验,我坚定地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并把自己的心得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才会越想越明白,越做越明白。说白了创新是做出来的。
需要警惕的是,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最实在是事,是解决问题,不是搞花架子。创新是为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中国教育创新交流会聚集的就是这样一些在教育的道路上做创新的人。
让我们一起把教育创新做起来,做下去,做到底!
谢谢!
▲ 马志娟老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主题演讲
主题:从教育创新到创新教育
马志娟老师温婉的声音透出安定的力量,她从杨东平老师最近被刷屏的文章《什么是未来学校,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谈起。
未来学校应具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小班小校”,这是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二是资源共享,互联网时代、学习化社会的环境是支撑。学校建筑和硬件设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学习者的需求才是核心。
当下,作为创新教育的生力军,体制外的小规模创新学校蔚然生长。这些学校多是由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而创办的,实行以儿童为中心、善待儿童的教育,采取项目式、个性化的学习,以口碑相传。
但新萌生的教育如何影响到主流并合力走向未来,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先行军,而教育创新离不开社会创新。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原创性、影响力和规模,现在的教育创新实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与更多教育力量相融。
▲ 陈怡光老师(台北市影视音实验教育机构主任)在做主题演讲
主题:“台湾实验教育法规现状:公私协力办学以TMS为例”
陈怡光以TMS(台北影视音实验教育)介绍了实验教育在台湾的发展历史。在实验教育的前十个年头里,实验教育的创办者们独自前行与摸索,在1999年终于将教育选择权写进了法律,然而这也仅仅是简单的许可证。在2008年,与实验教育相关的法律具体化,真正保障了在家上学的学生的权利。此后,政府逐渐加大对实验教育的支持力度,从经费、场地、课程督导、降低办学门槛等多方给予帮助。实验教育尽管步履维艰,但仍坚定前行。在获得法律的支持之后,在家上学的学生迅速增加,逐渐打破了只有政府和特权可以办学的情况,各种实验教育齐放。陈怡光还提出了创新教育四部曲:多元、同理、妥协、推广。尽管大陆的发展与台湾不尽相同,但大体的趋势仍有相似之处,且前进得更为迅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陆的创新教育也能够得到立法保障。
▲ 张良老师(爱卡的米教育科技公司CEO)
主题:教育目标与行为的平衡张良老师提出,教育目标要靠课程设计来体现,模式上也要从“教为中心”转为“教与学一体化设计”。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进程规划中,要结合学习者特征,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课程目标是方向,代表的是教育理念,而教育方法是执行力,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并以“公民教育”和“翻转课堂”为例,阐述了如何去探索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之间更好的匹配关系。并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体验式学习等案例,讨论每种方式的边界,学科的特性及学生的学习特性,他认为一种学习场景,可以有多种学习行为模式。
▲余志海(安猪)老师(慢学校创始人)
主题:走向社群的学习
安猪老师从为什么要走向社群学习这一问题出发。他说,通过分享我们发现真实的学习、社会化的学习实际上应当是通过与他人协作、观察理解他人的方式进行的,需要向他人学习。这也成为了人为什么要走向社群学习的原因。
而如何走向社群学习?有三个重要的步骤:
1. 更新认知
2. 建立或加入学习社群
3. 在社群中实践学习
更新认知我们需要意识到知识有时候是隐性的,知识不仅仅在书本上更在社会中互联网上,知识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学习的本质并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解决问题。
继而我们需要建立或加入学习社群,加入学习社群时需要掌握或具备这个社群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可以从边缘加入,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逐步在社群里深入了解,便自然开始学习了。
安猪老师最后说:“学习不是个人孤独的学习,而是群体中快乐的行动。加入学习社群,让我们链接成一个更大的智慧体。”
▲ 顾远老师(Aha 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加速器联合创始人)
主题:青色—教育的进化
顾远老师由在欧洲考察学校的见闻切入,提到了教师的情绪处理,进而阐明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才可能避免“面具教育”,走向身心完整的教育。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
在一个教育群体中,每个人都承担了不同角色,然后组成一个高度自治的圈子和模式,教师可以不仅负责单一学科,还可以负责其他教学和研讨,或其他类型的工作,这种“高度扁平”的组织结构或许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所以在其中,协作力、个人情绪管理、规则意识和即兴力、沟通能力等,都是成人(教师、家长)需要掌握的能力。顾远老师还提到青色的概念,他说,概念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内容,炒作概念或者胡乱定义,并不是青色教育的初衷。
均优教育创办人、半书房理事长陈长河先生(右一),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副理事长、深圳山之雨学校校长王羲烈老师(右二),禹晨文化执行总编辑、千寻品牌创始人姚湘竹女士(右三),为“均优杯”作文联赛获奖者颁奖并致辞。
3. 创新课工作坊
下午主要是交流会各个会员单位的老师们举办的各种创新观摩课程,向大家展示创新教育的优秀成果和具体实践,与会老师们受到了诸多启发和思考。
创新课研讨会:科学/社会科学 幸福学堂
来自贵阳幸福学堂的廖玉碧老师,在第二会场分享了他的小学社会科学课的授课经验。
传统小学社会科学课面临的问题是,课程枯燥呆板,想要创新又缺少统一的教材。对于如何创新,廖老师认为,需要用多元的方法去实现多元的目标。
廖老师分享了他的心得,采用讨论、项目制、调研、学生展示等方式来触动学生,实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同时也实现终极的目标,如培养知识渊博的人,培养探究者。
课程的内容包括:梦想、职业道德、社会契约、总统选举、法律等等。课程中注重记录过程这一点非常有新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学在头脑风暴中出现了讨论混乱,甚至人身攻击,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解决。
讨论会上播放了课堂现场视频剪辑,主讲人和听众做了关于社会科学和项目制学习的相关讨论。
创新课研讨会:综合课 猫猫果儿小学
在下午第五会场的分享课中,肢体语言丰富的林冬老师,从猫猫果儿一天的课程时间表,来介绍这所地处彩云之南洱海之畔的学校。
分享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心智发展模型,以及从这个模型出发,确定每学期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成长目标;综合课的模型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结论—分享,并且通过视频来还原每个环节的师生互动和课堂细节;具体学科如何融入到综合课中。
综合课是本次分享的最大亮点。踊跃的听众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林冬老师进行了深入和发散性的讨论。
创新课工作坊:戏剧课 自由戏剧教育
自由戏剧的李岩老师在第三会场带领参会人员体验了一节教育戏剧课。课程内容结合了中国古代民歌《木兰辞》,适合6至8岁年龄段的孩子,旨在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
李岩老师先用简单有趣的游戏带动了会场的气氛,然后逐级增加难度,用讨论后呈现静态雕塑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热情,慢慢塑造了生动形象的花木兰形象。他还用给四幅不同的静态雕塑排序的方式,让大家讲故事,《木兰辞》中的故事渐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他带领大家用不同的肢体、表情、空间位置及声音去表现人物性格及地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逐渐立体和丰满。通过带领大家做思考题来展现观点,传达在教育戏剧中没有评价,没有对错,让孩子在课堂上建立起自身安全感的教育理念。李岩老师表示,他还在通过实践,摸索和改进教育戏剧的上课形式。
最后,李岩老师对参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与会者纷纷用“新颖”、“创造”、“好玩”等词语来评价这堂体验课。
创新课研讨会:游戏艺术课 先锋学校
布彦隆之老师是一位历史学者,专注于东亚古代史、日本近世史,善于利用大区域和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引导学生开拓视野。
在本次演讲中布彦老师给参会者讲述了电子游戏的发展史、人们对电子游戏的认识、我们怎样应该看待电子游戏和将来电子游戏发展的趋势。
中国的电子游戏基本来源于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区。从刚开始的井字游戏、魂斗罗、超级玛丽,到现在的王者荣耀、荒野求生,随着科技发展,电子游戏将成为一门艺术——综合艺术,且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形态,如同戏剧,电影一样,只不过是由你来控制其中的人物,也就是说你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问题是,很多家长们都因为自己的孩子低头玩手机,而对电子游戏产生了厌恶感,也形成了一条家庭鄙视链。孩子看电影时父母希望孩子读名著,玩游戏时父母希望孩子看电影。
布彦老师表示,游戏仅是载体,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可能是他缺失了某种东西要在游戏中找回。布彦老师建议,父母可以试着去了解和理解孩子喜欢电子游戏的原因,用电子文化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拉近彼此的感情,互相理解。布彦老师也在演讲中推荐了一款日本的,可以家庭一起参与的游戏。
创新课研讨会:如何打造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游学课程 贝格尔游学
主持人刘文泽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各小组思考讨论过后,纷纷给出了答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成就自我,二是成就社会。
紧接着,刘文泽老师分享了他作为创始人的“贝格尔”游学希望为学生带来的核心能力体系:一是独立生活能力,包括一定的体能、可持续生活能力、安全常识、户外运动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二是学习能力,包含终身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展示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反思能力与多元文化视角。三是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它含有对行为负责的能力,客观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了解的能力,还有接纳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四是团队协作能力。其中涵盖解决冲突的能力、领导力、沟通表达的能力以及契约精神。五是解决问题能力。这里面包含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处理变化的能力。
其中包含的各种能力,恰好对应小组成员提出的创新教育目的:成就自我与成就社会。
日日新的王茜老师介绍了他们以原版书为基线的英语教学。英语课在日日新课堂中占了一定比例,一至三年级一周5节,四至六年级一周6节。
在一、二年级,老师主要选用英文原版的绘本图画书,文字内容虽然少,但都是地道的英语表达;三年级用一些图文交叉的过度性教材;四五六年级,孩子们就可以直接阅读英语原版小说等,还让孩子们养成了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会自发地找一些英文书籍阅读。前三年,孩子不会接触任何语法,只培养语感,之后再引入语法提炼。
经过六年的英语学习,孩子们基本都能有5000-8000的词汇量,英语阅读沟通无障碍,英语水平比大多数公立学校的学生都略高一筹。
创新课研讨会:日日新音乐课
音声相和的音乐教育。日日新学堂的袁芳艳老师介绍了她的教学法——以中国传统哲学的“音声相和”为教学思想,以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为具体方法,培养孩子唱歌、聆听、识谱和创作能力。
袁老师先为大家展示了一堂音乐课的录像,关于“re”音的教学,以一首湖北传统民歌《牧童谣》为载体,通过聆听→打节奏→加入旋律→让孩子即兴表演歌曲的方式,让孩子学习“re”音和节奏。
录像之后和大家交流,袁老师认为,柯达伊教学法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对音乐的感觉,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走进自然去发现美好的声音,而不只是单纯地追求音准。她一直探求的,就是中国音乐内涵与西方音乐教学理论较好的融合,让孩子在音乐的熏陶里自然而然地成长。
创新课研讨会:山之雨数学课
山之雨老师首先从教育的目的谈起,培养孩子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是她认为教育应当指向的目的。其次她用集体参与身体感知,与参会者互动以及教学课堂实录的视频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她的数学课的实现方式。她很自谦,她说教学素材一部分来自于学生,一部分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在后面的答疑互动环节,她给出了很多具体又落地的解决方案。她一再强调,教育孩子过程中要传递善的种子。她希望孩子们以后能有在普通生活中感知幸福的能力,希望孩子们即便有了成就,也要是了不起的好人。
创新课研讨会:明睿书院演讲课
演讲课是小瑞老师在明睿书院发起的读书会的一个延伸。在分享的前半部分,小瑞老师通过书院自己拍摄的视频,向大家展示和讲解了明睿书院的老师如何带领孩子们通过阅读和分享,最后达成站上讲台分享书籍或在公众场合演讲的目标。他还提到老师如何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如何将阅读内容提炼成演讲稿以及如何克服演讲恐惧。这里面涉及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们会观察每个孩子做与不做这件事,并发现背后的心理动机,适时给予引导。这也是他们日常心理学课程中学到的基础概念的强化和应用。
接下来,小瑞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的互动,与会老师们分成小组,进行绘画和即兴讲故事,在互动中,让大家感受公众演讲需要具备的能力和要应对的考验。最后,大家就演讲课对孩子的影响和价值、明睿书院家校共建的理念两个话题行了交流探讨。
创新课研讨会:日日新语文课
周燕老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日日新语文学科的建构:(1)日日新对语文的理解与设想;(2)日日新小学语文课程体系;(3)日日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4)现状与未来。
周老师说,日日新的语文承担了三项功能:(1)工具性——听、说、读、写的能力;(2)文学性——审美地运用语言的能力;(3)人文性——一个人的价值向度、情感的丰富度、心灵的丰盈度、人格的完善度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日日新开设了如下课程:(1)文言部分:包括经典诵读、文言通读、经典精讲、文字汇解、古诗词、语文(文言文)。(2)白话文部分:包括、儿童文学、识文习韵、语文(白话文)、现代诗歌、阅读。
最吸引听众的是实践部分,周老师用活泼生动的课堂实例及成果让大家看到了理想的可行性,并且感受到不仅可行,还可以有趣地、平易地行。
4. 与会的老师们
更多精彩,请见后续分享